在法國,努瓦耶爾小鎮不是很大,但是名氣卻不小。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、 也是最殘酷的一次戰役、世界軍事史上著名的索姆河戰役的所在地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(1914一 1918年),帝國主義國家因為重新瓜分世界,相互之間進行著戰爭。在歐洲逐漸形 成“同盟國”(德奧意組成)和“協約國”(英法俄組成)兩大軍事集團。作為協約國的英、 法國與德國艱苦作戰,死傷嚴重。為滿足西歐前線的需求,在1916年和1918年之間,兩國 聯合在中國上海勞工市場征募了十四萬名中國青年。這些人抵達后,立即由英、法軍強行 編制在軍隊的管轄下做苦役,僅在努瓦耶爾小鎮諾埃爾勒村子就集中有三千多名中國勞工。 這些中國人,在異鄉的土地上經歷著殘酷戰爭的驚擾,承受著超強的勞役,以致成瘋。更多 的人則是因為肺炎、積勞成疾、工傷事故以及橫掃歐洲的痢疾、流感紛紛死去。僅在這座位于大西洋海岸的諾埃爾勒小村就安葬有870名中國勞工。在這座小鎮上,有一座華工公墓。 墓地坐落在一片開闊的牧場中間,它的原址就是當時中國勞工的營地。在公墓大門內側 刻著這樣的一行字:一千九百十四年至十八年世界大戰,中華工人死于戰地或積勞殉身者九千九百余人,遺骸業藏于法境諾埃爾勒(努瓦耶爾)。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在任巴黎市長時 曾為華工紀念匾揭幕,并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:“任何人都不會忘記這些遠道而來,在一場 殘酷的戰爭中與法國共命運的勇士。他們以他們的靈魂和肉體捍衛了我們國家的領土、理 念和自由!”公墓圍墓的矮墻正中,建有一個中式石牌樓大門。當年此公墓及其牌樓式大門建 成時,當時中國駐英國公使施肇基前往憑吊,曾撰下一聯,由當時的司法總長林長茂手書, 鐫刻于牌樓兩側柱子上,至今猶在。聯語為:“我欲多植松楸,生長遠為;是亦同庚袍澤,勛 勞宜媲。”這座牌樓門,如今已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死于歐洲的9900名華人勞工的最 好紀念。
在德國,法蘭克福市1988年興建了一座徽派園林“春華園”,園中矗立有由中國徽州古建筑公司承建的巨型石牌坊;在2001年9月建成開園的德國曼海姆中國園林“多景園”,其 進園大門也是一座富麗堂皇、古樸雅致、額題“多景園” 3個大字的大牌樓。
版權屬于嘉旭石業www.cellulite-cuisse.com禁止轉載!
更多石牌坊在→http://www.cellulite-cuisse.com/shipaifang/
(作者:孫先生)